避暑山莊消失的三十六景,曾經(jīng)那么美!
來源:老家熱河
過去
老家熱河曾先后推出了幾篇
承德人李樹介紹避暑山莊的文章
圖文并茂,知識性強
受到很多讀者朋友的歡迎
今天
李樹又為我們帶來了
避暑山莊遺存三十六景
一起看看都是哪里吧
避暑山莊遺存三十六景
圖文/李樹
在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里,諸多美景盡顯清代高超的園林建筑特色,給人們奉上了豐厚的園藝盛宴,雖然在康乾七十二景和后兩個三十六景中也有遺址,但是,還有一些頗具盛名的景觀,而且,有的還是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由于不同的原因,現(xiàn)在只剩下遺跡,甚至,有的已經(jīng)變?yōu)閺U墟。
這些遺址還有三十六景之多 我們權(quán)且把它們稱為遺存三十六景
↓↓↓
東宮遺址、清舒山館、戒得堂、匯萬總春之廟、川巖明秀、碧峰寺、 味甘書屋、有真意軒、鷲云寺、秀起堂、西峪、靜含太古山房、 龍王廟、眺遠亭、珠源寺、綠云樓、笠云亭、瀑源亭、食蔗居、 創(chuàng)得齋、星津、同福寺、寫心精舍、矚朝霞、積霞亭、清溪遠流、仙苑昭靈、水月庵、旃檀林、斗姥閣、山近軒、翼然亭、敞晴齋、含青齋、碧靜堂、玉岑精舍。
1
東宮遺址
東宮遺址位于松鶴齋東側(cè)坡下、德匯門里,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這里有一組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建筑群,因地處正宮區(qū)的東部,故稱“東宮”,并非民間傳說的是東宮娘娘的住所,而是乾隆皇帝修建的舉行重大慶典、接見群臣、發(fā)布政令及接見各少數(shù)民族王公、首領(lǐng)和外國使節(jié)時觀戲、賞賜的地方。
▲圖為德匯門里的七間門殿整個東宮為七進建筑格局,由南向北依次為:進德匯門迎面為門殿、前殿、后陪閣、清音閣、福壽閣、勤政殿和卷阿勝境。此處之宏偉壯觀不亞于康熙修建的正宮區(qū)。 只可惜,1933年日本侵略者為了慶祝占領(lǐng)承德的“勝利”,一把火燒毀了卷阿勝境和勤政殿,1945年冬,又一次火災(zāi),使整個東宮變成了廢墟?,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卷阿勝境是1979年復(fù)建的。
前殿門殿里是東宮的十一間大殿,也是山莊內(nèi)最大的殿堂。前后有廊,殿前兩側(cè)各有五間配殿,殿后兩側(cè)各有三間配殿。
清音閣俗稱“大戲樓”,坐南朝北,高三層,每層高約5米,舞臺寬17米,進深15米,取“福祿壽三星吉祥”之意,上層稱“福臺”,乾隆題額“清音閣”,中層名“祿臺”,題額“云山韶濩”,下層叫“壽臺”,題額“響葉鈞天”。上設(shè)天井,下設(shè)地井,以利于道具的使用,提高演戲效果。
清音閣南面二層的扮戲樓為“后陪閣”,是演員們化裝的地方,閣又分為雅、淑、雜。雅:是劇本、樂曲、樂器存放處。淑:是坤角演員的化裝、著裝、候場室。雜:是男角演員化裝、著裝、候場室。
福壽閣在大戲樓北,有五間二層主樓與戲樓相對,乾隆題額“福壽閣”,東西兩側(cè)有廂樓四間與群樓相連。上層是皇帝與后妃聽?wèi)虻挠鶚?,下層與廂樓是親王和皇族近支看戲之所。
戲樓東西兩側(cè)是上下二層的群樓,各11間,乾隆題額“煙月清”,該長樓南連后陪閣,北通福壽閣,形成一個封閉的大院,乾隆為此院題額“福壽園”,是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外國使節(jié)和大臣們看戲的地方。
2
清舒山館
位于月色江聲島東,文園島北,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康熙特為太子而建的一組大型建筑 。門殿三間康熙題額“清舒山館”,正殿五間康熙題額“承慶堂”,后殿七間康熙題額“含德齋”??滴醢堰@里賜給隨駕的太子居住,是希望復(fù)位的太子在這幽靜的環(huán)境里認(rèn)真學(xué)習(xí),改過自新,修身養(yǎng)性,“含美德”,以能承繼大業(yè)。可是太子長期養(yǎng)成的驕橫和急于搶班奪權(quán)的野心難改,康熙不得不把他二次廢黜,希望全部落空。
3
戒得堂
位于鏡湖中心的戒得島上,建于乾隆45年(1780),是乾隆皇帝為慶祝自己70大壽而特地修建的養(yǎng)老之所,同時取名“戒得”也是紀(jì)念自己的祖父康熙借以自警。康熙晚年曾刻有一印“戒之在得”,乾隆七十歲建戒得堂也是不忘祖訓(xùn),以表紀(jì)念的做法。
整組建筑坐北朝南,門殿三間,門殿北有正殿五間,乾隆題額“戒得堂”,有聯(lián)“祖德紹稀齡戒垂務(wù)廣,圣言明要道矩仰從心”。殿北為一座亭式抱廈,乾隆題額“鏡香亭”,亭前有池塘,亭北是面闊五間,上下二層的問月樓。 戒得堂西側(cè)是與之并排的跨院,共有六進院落,從南至北有:來薰書屋、佳蔭室、面水齋、含古軒、藏書樓,再后有群玉亭。西墻外另有圍房十七間,為隨行侍衛(wèi)所用。 戒得堂整組建筑面積不大,布局卻十分巧妙, 工藝精湛,裝修豪華,其精美程度為其他建筑所不及。
▲戒得堂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4
匯萬總春之廟
位于戒得島西北,與島隔湖相對,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供奉花神的漢式寺廟,俗稱“花神廟”。臨湖面南建門殿五間,匾額 “匯萬總春之廟”,正殿七間,額為“品匯群芳”,殿內(nèi)供奉花神十二尊,意為分掌12月的花開花謝?;ㄉ裣裆寄窘鹌幔浅>??;ㄉ袂懊娴墓┳郎希胖没ㄗV一部。每年的芒種,熱河總管或苑丞都要前來致祭。東、西配殿各三間。此廟東北側(cè)另有一個小院,院內(nèi)有三間書舍,名為“華敷塢”,屋東建觀賞花卉的三間兩層小樓一座,名為“峻秀樓”。在院內(nèi)假山上有個四角方亭,名“荷亭”。
5
川巖明秀
位于金蓮映日北,應(yīng)為水芳巖秀之西的三間別殿,乾隆題額為“川巖明秀”,意為避暑山莊乃山川明秀之所在。
6
碧峰寺
位于避暑山莊山區(qū)榛子峪內(nèi),松鶴清樾西的北山腳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坐西面東。由東而西沿中軸線的建筑分別是:石橋、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左右配殿、正殿、經(jīng)樓。門殿三楹,乾隆題額“碧峰寺”,正殿五楹額曰“法華寶殿”,殿內(nèi)額“云鷲香臺”,左配殿名“松風(fēng)”,右配殿名“水月”。經(jīng)樓一層額曰:“宗乘閣”,頂層額曰“法輪最上”。
7
味甘書屋
碧峰寺后面有面南而建的書屋,乾隆題額“味甘書屋”,乾隆常來此讀書、吟詩、品茶。書屋旁有面東而建的三間二層重檐小樓,乾隆題額“叢碧樓”,樓邊有水池,池邊是一座城臺,臺上建一敞亭,名為“回溪亭”。
8
有真意軒
位于榛子峪與西峪過度帶的支岔內(nèi),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是一座皇帝小憩納涼的園林建筑,正殿乾隆題額“有真意軒”,意為這里的大自然有真實意趣。軒左有二層書樓,名“空翠書樓”,軒右有“對畫亭”。
其南50多米以外宮墻下的五孔閘。
9
鷲云寺
位于西峪深處,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為一座小型寺廟。東向門殿三間,乾隆題額“鷲云寺”,寺內(nèi)有正殿三間,門額“福因殿",殿內(nèi)匾額"法鏡同圓"。正殿后為六角形三層樓閣,名為“香界閣"。乾隆為下層題額“普門妙現(xiàn)”,中層“蓮峰甘露",上層"須彌春滿"。
鷲云寺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行走路線:進榛子峪從“古櫟歌碑”一直西行,越過“有真意軒”外宮墻水閘邊,繼續(xù)沿小路西行,從西峪東坡半山腰,行至古松林密之處即欲到達。鷲云寺前行有秀起堂與西峪,下有靜含太古山房,溝里還有龍王廟。
10
秀起堂
位于碧峰門以西山坳深處的鷲云寺旁,四面云山的西山坡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一處隨山循勢、跨溪越澗、規(guī)模較大的園林建筑。3間門殿建在西南角,東側(cè)為乾隆題額的三間“經(jīng)畬書屋”,東北為跨澗小橋,橋東曲廊與“振藻樓”、“繪云樓”相通,全院最高處的五間正殿為“秀起堂”。
秀起堂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在文津閣和戒得堂建成前,這里是乾隆皇帝的便殿,常在此處理一般政務(wù)和舉行宴會,秋天,也經(jīng)常帶后妃們來此觀看山景。
11
西峪
位于秀起堂西下側(cè),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為一座小四合院,內(nèi)有南向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房,是宮廷中西峪管理人員的住所。
西峪內(nèi)建筑位置圖(源于網(wǎng)絡(luò))。
12
靜含太古山房
位于西峪的山坳里、鷲云寺西北兩條峪谷之間的脊背之上,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為一座小型園林,院落呈長圓形,西墻外是西峪谷底,墻下砌有巨石護壩。正殿3間,面向西南,居于院落中間,乾隆題額“靜含太古山房”,意為此處山深林密,溝壑縱橫,清靜幽雅,頗具太古時的野趣。西側(cè)有小樓一座,乾隆題額“不遮山樓”,南有“趣亭”,北有“清涼甘露”方亭。
靜含太古山房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13
西峪龍王廟
位于西峪深處溝內(nèi),東南鄰靜含太古山房,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為供奉龍王的三間小廟。以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控制水災(zāi)。
14
眺遠亭
位于西峪深谷、四面云山下的半山腰處,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年(1762)。建在秀起堂后山上的八角亭,彷佛立于云端,登臨俯視,秀起堂處在它的腳下,故乾隆題額為“眺遠”。
15
珠源寺
位于西湖西面的山坡之上,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山區(qū)一處大型寺廟,俗稱“銅殿”。從長虹飲練過恒河普渡、彼岸同登雙坊上行,可見坐西朝東圓拱形山門,乾隆曾為山門題額“珠源寺”。
越過山門,登上臺階,可見幾層臺地。北側(cè)存有寺院內(nèi)唯一的遺存——銅鐘。
銅鐘頂端鑄龍之四子蒲牢為紐,周身浮雕飛鶴祥云,一側(cè)雕鑄云龍環(huán)圍“大清乾隆年造”六字,四周設(shè)鋼筋籠罩予以保護。
如圖所示,第一層為月臺,上面建有門殿三間,題額“定慈門”,門殿左右有掖門,門前左右有幢竿,竿座尚存,后有鐘、鼓二樓。
其后為第二層臺地,建有五間天王殿,內(nèi)供彌勒佛與韋陀護法神,殿后有石坊一座,石坊后為四方重檐的宗鏡閣,上檐懸掛“宗鏡閣”匾額,下檐是“海藏持輪”匾,內(nèi)供釋迦牟尼,并置七珍、八寶、五供等,閣之左右有配殿。 閣后為第三層臺地,建有“大須彌山”殿,方形五間,乾隆題匾額“極樂世界”,內(nèi)供如來佛。 寺最后是第四層臺地,建有十三間的兩層樓,平面呈“┏┓”形,題額“眾香樓”,又名“小西天”,內(nèi)供三方佛、八大菩薩。樓后有蹬道通往寺的后門。(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宗鏡閣,高7.55米,寬 4.66米,是一座三間四方亭式佛閣,該閣上自屋脊,下至梁柱,檐上匾額、抱柱楹聯(lián)以及內(nèi)供佛像全部為青銅鑄造,共用銅207噸,耗銀六萬五千余兩。脊裝寶塔,檐裝吻獸,在梁柱、門窗、匾額,抱柱楹聯(lián)上面,又都雕刻著飛龍、滄海、白云、花卉等各種立體浮雕圖案,結(jié)構(gòu)比例精巧秀美,制作工藝精湛細膩,所有構(gòu)件均用楔頭銜接,可以拆卸,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堪稱稀世珍寶。
只可惜銅殿在1944年被侵華日寇劫掠,并將整座寺院焚毀。 所幸當(dāng)年湯玉麟先于日本竊走“海藏持輪”銅匾和“梵天閣涌金光聚,秀水瀾迴珠顆圓”銅抱柱楹聯(lián),1975年找回后陳列于避暑山莊博物館萬歲照房內(nèi)。
16
綠云樓
位于珠源寺東北角,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為一座一樓二殿的庭院,是皇帝禮佛休閑的地方。因這里翠蔭疊嶂,如云盤空,故乾隆題額為“綠云樓”。樓前后各建殿三間,分別題名“水月精舍”、“木映花承”。
17
笠云亭
位于梨樹峪口北側(cè),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一座形如斗笠狀的敞亭,乾隆題名“笠云亭”,并以《笠云亭》為題賦詩贊之:
虛亭因迥略夷嵏(zong),千里塞山望不窮。一片閑云飄若笠,副名端自勝吳中。
18
瀑源亭
位于松林峪里五十余米處,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一座重檐六角亭,亭名“瀑源”,意為此亭地處瀑布源頭。瀑源亭上有一泉眼,泉水沿石罅流十余米被暗槽引向山上,繞過一道山梁后即達涌翠巖,至此泉水從暗槽流出,飛流而下形成美麗的瀑布。
瀑源亭上有一天然山泉,泉源附近疊以山石,在一塊大青石頭上刻有乾隆御筆“石泉”二字,字上有一枚方印的輪廓,字已不清。此泉自2002年清整出后,泉水清澈,涼爽甘甜,每天都有人前來取水,從不干涸。
19
食蔗居
位于松林峪最深處,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山莊內(nèi)一處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園林與寺院相結(jié)合的建筑,是皇帝學(xué)習(xí)和靜養(yǎng)的地方。面北正殿三間名“食蔗居”,殿左有只供佛像不住尼姑的二間佛堂,名“小許庵”,殿右有“倚翠亭”,西南山崗上還有一座方亭名“松巖亭”。
乾隆在《松巖》一詩中,既寫松也反映出這里的清幽: 孤亭四柱俯松巖,巖上松濤了不凡。七處徴心八辨見,如何坐此悟楞伽。
食蔗居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20
創(chuàng)得齋
位于梨樹峪最深處,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為一座跨澗小型庭院,主殿3楹,乾隆題名“創(chuàng)得齋”,是乾隆在山區(qū)營建的一所書齋,偏右石門上有亭,左邊起重樓,題“枕碧室”,室內(nèi)題額“一塵不到”。齋后有重樓,名“夕佳樓”?,F(xiàn)殘存圍墻和拱基。
21
星津
位于梨樹峪最深處創(chuàng)得齋的下方溝內(nèi),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是一座跨澗而建的城臺 ,頗具“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臺下為山泉流經(jīng)的水門,臺上建閣,乾隆題額為“星津”,并賦詩曰:
入山不見墅,到墅忽臨山。依古松為幄,疊蒼石作關(guān)。
22
同福寺
位于永佑寺東側(cè),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原有漢式寺廟一座,名“同福寺”,現(xiàn)僅存遺址。
23
寫心精舍
位于永佑寺御容樓西側(cè),曾建殿宇五間,是皇帝到永佑寺恭謁神御臨時休息的地方。
24
矚朝霞
位于南山積雪山腳下,半月湖西岸,原建有觀賞風(fēng)景的一座方亭,康熙題名“矚朝霞”,現(xiàn)已不存。
25
積霞亭
位于半月湖東岸的土崗上,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原有一座觀賞風(fēng)景的方亭,現(xiàn)已無存。
26
清溪遠流
位于松云峽谷口南側(cè)凌太虛亭下的溪流旁,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是皇帝讀書學(xué)習(xí)的地方。面北正殿五間,乾隆題額“清溪遠流”,殿東有康熙修建的三間書齋,康熙題額為“含粹齋”。
27
仙苑昭靈
位于松云峽林下戲題碑里邊的道旁陽坡上,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俗稱“山神廟”,乾隆為三間主殿題額“仙苑昭靈”,內(nèi)供山神、土地神位。
28
水月庵
位于松云峽里仙苑昭靈西南的一條溪谷內(nèi),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一座由尼姑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水月觀音的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做法三次而不住尼姑的寺廟。此庵坐南朝北,庵門前有石牌坊,庵門乾隆題額“水月庵”,正殿三間,乾隆題額“普陀善現(xiàn)”,內(nèi)供“水月大士”,后殿三間,乾隆題額“山心精舍”,是皇帝來庵禮佛時休息的堂舍。
水月庵牌坊 水月庵唯一遺存的庵前石牌坊,兩面均有題額,前額為“光涵上下”,聯(lián)為: 印不即離間是相非相,悟最澄明處內(nèi)空外空。 后額為“圓澈中邊”,聯(lián)為: 山靜塵清山參如是觀,天高云凈月喻本來心。
29
旃檀林
位于松云峽谷內(nèi)、水月庵里邊的山脊之上,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是一座山區(qū)特色突出的園林寺廟。山門乾隆題額為“旃檀林”,三間南向主殿,額為“眾香勝處”,內(nèi)供如來與羅漢。殿旁有室名“天籟書屋”,屋后巖頂有人工鑿就的水池名“冰池”,池旁建有一軒一亭,名為“有澹軒”與“滄洲趣”。殿西有“松云樓”,殿東有“澄霽樓”,再東樓名“超然宇”。此處假山真水相間,樓屋軒亭俱全,視野開闊,風(fēng)景優(yōu)美,是山莊內(nèi)又一園中之園。
30
斗姥閣
位于北枕雙峰西北、環(huán)山游道路南側(cè)的山巔之上,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一座仿泰山斗姥宮而建的女道觀??滴鯙樯介T題額“斗姥閣”,南向正殿三間,額“巨光普潤”,聯(lián)為“獻壽千年外,來朝數(shù)月間”,內(nèi)供斗姥神。斗姥(doumu)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傳說是北斗眾星之母。殿前有東西配殿,東配殿名“萬籟清”,西配殿名“蓬山飛秀”。
31
山近軒
位于松云峽里2號別墅旁峽谷內(nèi)的半山腰處,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一座皇帝讀書、吟詩、思索問題、享受山居之樂的山地園林。正殿五間,乾隆題名為“山近軒”,殿西有“清娛室”,殿東有“養(yǎng)粹堂”,在半月形臺基之上,有“延山樓”,殿東山頂上還有一草亭,乾隆題額為“古松書屋”。
這里依山而建,布局靈活,峰巒環(huán)抱,古樹參天,奇巖假山,巧妙結(jié)合,頗具山居野味。
山近軒復(fù)原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石拱橋這個規(guī)模較大的三孔石拱橋,架設(shè)在山近軒西側(cè)的山澗之上,是山近軒與翼然亭、廣元宮之間的跨澗通道。
32
翼然亭
位于松云峽北、廣元宮南門下的山包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為觀景之用,是一座攢尖頂方亭,此亭立于山崗之上,亭檐飛翹,從遠處望去,它好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鳥兒,故而被命名為“翼然亭”。
33
敞晴齋
位于松云峽谷里、廣元宮西面的山坡上,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為一組庭院式建筑,是皇帝讀書、游豫之所。院內(nèi)奇石疊壘,古樹參天,正殿三間,乾隆題名為“敞晴齋”,左樓“清琦書屋”,右樓“繪韻樓”。齋前有跨溪石拱橋,過橋上攀即為廣元宮。
34
含青齋
位于松云峽盡頭南側(cè)支岔百余米處,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一座皇帝游覽時休息的小園林。正殿面西,名“含青齋”,齋左有“挹秀書屋”,右為“松霞室”。這里蒼松翠綠,遮蔭蔽日,盛夏不見酷暑,清新涼爽宜人,深得乾隆嘉慶二帝青睞。
35
碧靜堂
位于松云峽“含青齋”里邊的溪谷之處,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園林。整個院落跨兩條溪谷,門殿為一座八角形亭子,設(shè)在兩谷之間的山嘴之上,過門亭,沿山脊石階而上便是三間主殿,乾隆題額“碧靜堂”,堂左過谷有樓,名“松壑間樓”,堂右有室,名“靜賞室”,堂前偏右跨溪澗而建高閣,名“凈練溪樓”。
現(xiàn)有圍墻和樓基等殘存。
36
玉岑精舍
位于松云峽“碧靜堂”里的谷底,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是一座跨溪而建的園林式皇帝書齋。齋院隨山就勢建有二殿二亭一室,主殿三間,乾隆題額為“玉岑精舍”,殿右有配殿名“貯云檐”,殿上有二亭,名“涌玉”、“積翠”,山崖之上有一小室名“小滄浪”,室外谷底有天然小水池,積水不滲,猶如山盆。
由此沿崎嶇小路上行,可達放鶴亭。
松云峽,也叫避暑溝,峽谷內(nèi)古樹掩映,遮天蔽日,空氣清新,涼爽宜人。谷內(nèi)除了清代景觀之外,還有一批現(xiàn)代建筑應(yīng)予提及,那就是別墅區(qū),雖然早已停用,但是作為歷史的見證,仍然保留至今。
1959年,在松云峽北坡山麓新辟一片別墅區(qū),由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吳良輔設(shè)計,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建造了6棟度假休息之所,當(dāng)年陳毅元帥就曾在此居住過。
這些別墅,形狀不同,各具特色,全部為磚混結(jié)構(gòu),蘇式風(fēng)格,是當(dāng)時現(xiàn)代別墅建筑的代表之作。
認(rèn)識一下作者
作者簡介:
李樹,男,1954年1月3日出生于承德縣頭溝鎮(zhèn)北老爺廟村,1974年1月畢業(yè)于承德縣東三十家子高中,自1975年起至2014年退休,始終在承德縣糧食局頭溝糧食所工作,從營業(yè)員、會計、保管員一直到所長,從沒離開過糧食行業(yè)。
2018年,在熱衷于探討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自費考察明長城關(guān)口的同時,潛心研究承德家鄉(xiāng)及避暑山莊的文化古跡,力爭為宣傳大美承德奉獻綿薄之力。
關(guān)于自己所推介的
這些避暑山莊36景
李樹是這樣說的
↓↓↓
我把去年考察、編輯避暑山莊景觀的美篇,打印了兩本美篇書,為的是給自己的勞動成果留下一個記憶。
《避暑山莊七十二景》里是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和避暑山莊乾隆三十六景。
《避暑山莊另外一百零八景》里包括:避暑山莊其他三十六景,避暑山莊另外三十六景和避暑山莊遺存三十六景。
《 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避暑山莊乾隆三十六景》和《避暑山莊其他三十六景》都有據(jù)可憑,而《避暑山莊另外三十六景》和《避暑山莊遺存三十六景》,則是根據(jù)剩余的這些景觀,又歸納為兩個三十六景,自己定的名稱,只是與前三個三十六景以示區(qū)別,也不知是否有悖于避暑山莊的史料記載,還望讀者諸君賜教。
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避暑山莊一百零八景
Hash:a6bb4a7afa0a42d10af7e8e6611443bc9e91bcd6
聲明:此文由 智能交通技術(shù)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