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歷程:碑頂?shù)臓幾h最大

(據(jù)《北京晚報》賈英廷/文)

1952年初擬定以碑文為主題、以浮雕為襯托的設計方案,并以此為準繪制設計圖。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和政協(xié)代表們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了奠基。

1949年10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征集工作正式啟動。這座集“紀念死者,鼓舞生者”于一身的紀念碑究竟該以怎樣的造型面世?這座紀念碑怎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人民英雄的偉大功勛和崇高精神?這些話題從方案設計開始,就成為設計師們爭論的核心問題,而紀念碑的設計過程也是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

兩年收到180多個設計方案

1949年10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聘請專家組統(tǒng)領紀念碑的設計,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這個專家組的成員。專家組成立后立即開始了對人民英雄紀念碑規(guī)劃設計方案的征集。至1951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收到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180多個。

海外華僑陳嘉庚先生還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并制作了水泥柱頭模型,寄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設計方案表達著對革命先烈的敬意。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反復篩選之后,這些設計方案大致被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類方案認為,人民英雄來自廣大的工農群眾,紀念碑應有親切感,方案采用平鋪在地面的方式。類似低矮墓碑的樣式,碑上有題字,碑下有護欄。

第二類方案認為,紀念碑應以巨型雕像體現(xiàn)英雄形象,方案采用雕塑藝術的形式,以表現(xiàn)英雄人物和事件。

第三類方案則主張,用高大挺拔的碑形或塔形,體現(xiàn)革命先烈高聳云霄的英雄氣概和崇高品質,以弘揚他們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功勛。

為了落實周恩來總理提出建造紀念碑目的在于“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要求,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在整理歸納方案的基礎上,召集在京的各方代表以及一些建筑師、藝術家,就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形的選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當時有人建議,最好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一座矮而分散的,或是矮而集中的、高度不超過數(shù)米的墓碑。這樣可以避免貫穿前門、天安門、故宮的中軸線被阻斷。但是,多數(shù)人則認為,今天的天安門廣場中軸線,已經(jīng)不是過去封建帝王的“御道”,將紀念碑建在廣場中心,恰恰更能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全中國人民對革命先烈緬懷與敬仰的情感寄托,沒有一定的體量是無法達到這一目的的。平鋪式的低矮墓碑,既不能體現(xiàn)革命先烈高聳云霄的英雄氣概和崇高品質,又無法承載百年革命歷史的重任,在視覺上也無法達到緬懷紀念革命先烈的目的。因此,平鋪地面的方案很快就被否定了。

建筑家力主傳統(tǒng)“碑”的造型

接下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形是采用巨型雕像形式,還是采用高聳矗立的碑的形式,成為建筑家和雕塑家爭論的中心問題。

雕塑家主張用雕像形式作為紀念碑的主體,以表現(xiàn)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就是說,在天安門廣場建造一座用巨型人物雕像歌頌人民英雄的紀念碑,而不是一座傳統(tǒng)建筑的紀念碑。而建筑家則主張以建筑為主體,碑體上要用題字和碑文來說明革命歷史。同時從建筑環(huán)境考慮,力求使紀念碑的建筑體量與廣場的古建筑保持協(xié)調。

建筑家不贊成雕像式方案,主要是認為以雕像為主體的紀念碑不好表現(xiàn)文字,難以體現(xiàn)紀念碑“碑文”的中心主題。這是因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會議議定的是要在天安門外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并已經(jīng)通過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在紀念碑的造型上,建筑家力主中國傳統(tǒng)碑的造型,認為采取高而挺拔的形象來表達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和偉大功勛更為得體。

最后,經(jīng)過一番討論,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大致形成了的共識,認為采用我國傳統(tǒng)碑的形式來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較為恰當。紀念碑的設計以政協(xié)會議通過的“碑文”為中心主題,“碑文”中的英雄事跡可以用浮雕來表達。

梁思成不贊成“門洞式”方案

1951年初,在多個設計方案中,有三個方案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一個是五分之一縮尺的大模型。這個模型的臺座為紅墻,墻上有三個門洞,臺座上立碑。另外兩個是小模型,一個是坡屋頂,另一個是群像頂。這三個設計方案各有特點,一時難以取舍。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國慶節(jié)時將這三座紀念碑方案做成模型,立于天安門廣場上,讓人民群眾來選。

梁思成作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總體設計的主要負責人,對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十分重視。在設計過程中的每個關鍵階段,他都是竭盡全力嚴格把關。有時設計方案雖得到有關領導首肯,他仍然坦誠地提出不同意見,以避免失誤和少走彎路。

在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設計組把紀念碑三種設計草圖送呈北京市領導審批的那段時間里,梁思成正臥病在床,對設計方案并未仔細研究,并不知道事情進展得如此迅速,更沒想到這三個方案已經(jīng)成熟到如此地步。當他得知三個方案將送審報批的消息后,十分著急。在1951年8月29日,他帶病給彭真市長寫了一封長信,闡述了他對紀念碑設計的意見,并在封信中繪制了幾幅草圖,否定了都市計劃委員會設計組提出的初步意向。

那么,這個“五分之一縮尺大模型”究竟是個什么模樣呢?

這是一個放大了的傳統(tǒng)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個有三個門洞的紅臺上,從遠處看,這三個門洞與天安門下的門洞如出一轍。這個紅臺的高度,使它成為理想的檢閱臺,而紅臺的形式、色彩又和廣場周圍的建筑風格完全一致。

梁思成否定“五分之一縮尺模型”方案的主要理由有四:其一,天安門是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筑物,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一座全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們兩個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此方案(下半部)與天安門形狀太類似、重復,達不到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的效果。其二,如此高大矗立又有極大重量的大石碑,地下不是腳踏實地的基座,而是空虛的三個門洞,大大違反了結構常理。雖然在技術上并不是不能做,但功能上沒必要,反而令碑不能腳踏實地,視覺上有不穩(wěn)定之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質。其三,在天安門廣場上塞入長四十米、高約七八米的大臺子,令人感到擁塞,使廣場窒息。其四,由于臺子又高又大,對比之下,作為主題的碑便顯得非常瘦小。在視覺上,主次不分,效果更差。

梁思成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一座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正中央的歷史豐碑,它和天安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為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既然天安門是典型的木結構城樓,且穩(wěn)健地坐落在雄厚的城臺上,那么,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石質建筑,就應該是挺拔敦實、根基穩(wěn)固地立于地上。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要保證紀念碑的造型概括簡潔、質樸莊嚴,不僅要區(qū)別于西方紀念碑和中國傳統(tǒng)碑碣的設計,而且不應與任何類似的碑體重復。

現(xiàn)在看來,梁思成寫給彭真的這封信,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梁思成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紀念碑不設檢閱臺、不開瞭望窗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造型雖然已基本確定,但仍有一些不同意見。較大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紀念碑的基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2、紀念碑下層臺座要不要做成檢閱臺?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是否在碑頂開窗,安裝電梯,供群眾瞭望北京市容?4、碑頂是建成傳統(tǒng)的建筑頂,還是建成塑造英雄的雕像頂?

上述事項直接影響到紀念碑的方案設計和施工準備。通過討論和綜合各方面意見,最后形成共識:1、紀念碑基座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余地。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臺,臺座平臺不作檢閱臺設計。3、考慮到日后維修方便,碑身內部做成空筒,筒壁安裝鐵爬梯,碑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4、因碑頂形式歧義較大,可以推遲一些,暫緩設計。

1952年5月10日,由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17個單位派代表組成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主任委員彭真,副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薛子正為秘書長。

1952年5月19日,在興建委員會召開的設計座談會上,梁思成先生就建筑師提交的設計方案,闡釋了自己關于紀念碑建筑形式的設計理念。他認為,選擇高大挺拔的紀念碑方案,既為中國之碑,又在傳統(tǒng)樣式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且照顧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關系。

1952年七八月間,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振鐸主持召開會議,宣布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的設計方案來建造紀念碑,而且取消了高大的主席臺、碑頂瞭望窗和臺座下的展覽室,使其成為一個單純的、高聳挺拔、莊嚴肅穆的紀念碑。

最終以“建筑頂”勝出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頂形式關系到紀念碑的整體風格。在紀念碑的設計過程中,碑頂?shù)臓幾h是最多的。建筑家和雕塑家的分歧較大,一度形成了“建筑頂”與“雕像頂”之爭。甚至在其他設計方案都定下來以后,這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建筑派以梁思成為代表,主張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廡殿頂;雕塑派則主張用群像頂。建筑家認為,在碑頂上設置一組群雕顯然不合適,因為碑身過高,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且碑身反而成為雕像的基座,顯得主次不分。而雕塑家則認為如果用廡殿頂?shù)脑?,則顯得紀念碑太古老,太守舊。從1952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954年,將近兩年的時間,雙方相持不下。

1954年11月6日,在北京市政府召開的會議上,彭真市長正式宣布: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頂采用“建筑頂”,也就是梁思成、林徽因最初的設計主張。雖然對采用“建筑頂”還有許多不同意見,但當時在沒有更好的碑頂設計方案的情況下,也只能采用這種碑頂形式。碑頂不使用雕像方案的主要原因是,紀念碑高度近40米,碑頂上的雕塑很難看清楚,而且容易混淆紀念碑的主題,影響紀念碑的整體效果。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建造過程,始終是在充分發(fā)揚民主又適時集中的方式下進行的。如果把設計過程中數(shù)以百計的方案和數(shù)以千計的修改草圖加以審視比較,可以說:用最后方案建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最莊嚴、最美觀、最能體現(xiàn)人民英雄的豐功偉績,最能表達全體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

Hash:e12a7ef619d0807f310ac988e1e381f17482b35e

聲明:此文由 粵西觀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