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海寧市有個其中的涌潮叫做海寧潮,而這個也是中國的三大潮涌紫衣,而最大的潮涌, 就是錢塘潮,對此海寧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海寧名勝古跡盤點,海寧潮錢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浙江省海寧鹽官鎮(zhèn)為觀潮第一勝地(最佳觀潮勝地),故亦稱"海寧潮"。錢塘江大潮:錢塘潮(Qientang Bore)——最壯觀的海潮。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而在世界上,錢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 這三潮分別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亞馬遜潮與中國錢塘潮。詩云:“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蘊藏能量可驚天?!背鳖^初臨時,江面閃現出一條白線,伴之以隆隆的聲響,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頃刻間,潮峰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墻直立于江面,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始于漢魏,盛于唐宋,歷經2000余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云:“春秋時,潮盛于山東,漢及六朝盛于廣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梢姡瑬|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未形成錢塘觀潮風俗。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guī)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后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jié)。北宋詩人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海寧名勝古跡大全。宰相府第風情街,海寧市鹽官鎮(zhèn)是觀賞錢江潮的著名勝地,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宰相府第風情街區(qū)”位于鹽官小東門直街,是一條以清代宰相府第“陳閣老宅”為主景的千年古街。這條古街由東向西,全長600米,分布著陳閣老宅、楊兵部宅、鄭曉滄故居、城隍廟、五土廟等主要人文景觀,還有不少舊時民居和商鋪,文物古跡薈萃,至今風韻猶存。2002年海寧市邀請了有關專家對這條古街的保護與開發(fā)進行了規(guī)劃設計,同時決定投資4000多萬元,將它改造成以明清古街古巷為特征,以清代宰相府第、傳統商業(yè)和民居文化為內涵,集旅游、購物和娛樂為一體的步行街區(qū)。
重建以后的街區(qū)占地面積218畝,建筑面積14589.31平方米,恢復了“城樓”、“茶樓”、“邑廟“等人文歷史街景,并聯接成極富江南風韻、飽含歷史文化的特色風情街區(qū)。獨具特色的護城河、城樓、小吊橋已經悄然出現在小東門;城隍廟、牌坊和兩側的傳統商鋪透現出古樸的風俗;茶樓、思雨軒、天水閣、廊橋等建筑煥然一新。陳閣老宅修復了1600多平方米的“愛日堂”和戲樓,使這座清代宰相府第又添了一份清幽的古韻。恢復舊日風貌后的的古街,將同沿江觀潮、王國維故居等旅游景點聯成一體,成為海寧旅游的又一亮點。 宰相府第風情街是一條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再現水鄉(xiāng)風情的特色人文街。該街區(qū)由四大區(qū)塊組成:城樓、吊橋、點將臺、武庫等組成城樓區(qū)城;廊橋、茶樓、品茍小憩組成茶樓區(qū)城;陳閣老宅、楊兵部宅和鄭曉滄故居等組成人文區(qū)塊;城隍廟及兩側傳統商業(yè)建筑組成邑廟區(qū)塊。街區(qū)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廟、傳統商鋪、特色民居于一體,古風悠悠,風情獨特。
海寧名勝古跡有哪些。海神廟,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zhèn)春熙路東端,清雍正八年(公元1729)九月浙江 總督 李衛(wèi)奉敕敕建造海神廟,在春熙門內(今鹽官鎮(zhèn)春熙路150號)辟地40畝,雍正九年十一月竣工,占地約2.7公頃,耗銀十萬兩,其結構仿故宮 太和殿,故其有“銀鑾殿”之稱,建成了這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廟。咸豐年間大部分建筑毀于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現尚存的石坊、石獅、石筑廣場、慶成橋以及大門、大殿、御碑亭,仍顯示著皇家督造的氣度。海神廟正殿建筑最為雄壯,仿故宮太和殿形式構造的,為重檐歇山頂式宮殿建筑,五楹陛四出七級。正脊為雙龍搶球,并書有“保厘東海”、“永慶安瀾”字樣。脊梁兩側有高大的鴟吻,? ??脊、博脊、重脊上均塑有金剛人物像和寓風調雨順等與風水有關的典故。
海神廟是祀傳說中的“浙海之神”。正殿中設一無名之海神,錢镠、伍子胥享配左右。在正殿后有八角重檐攢尖頂御碑亭一座,亭內御碑通高約五米,為漢白玉石質。碑額浮雕飛龍朱雀,雙龍搶球。碑身及碑座周刻飛龍、如意、萬字及海水圖案,精美絕倫。碑身陽面為雍正 《海神廟碑記》,陰面為乾隆帝的《閱海塘記》。海神廟初建時正殿祀主神武肅王錢镠,吳英衛(wèi)公伍子胥。正殿的建筑面積546平方米,高20米。陛四出七級,廊柱、臺階、石欄板全部用漢白玉精琢而成。石欄板上還雕刻龍 虎 花 鳥 云水之紋。像這樣高大精美,用這么多漢白玉石作建材的殿宇、至少在浙江還找不出第二座!海神廟共分九院,均為清朝宮殿式建筑,其中中軸線上有歌舞樓、慶成橋、山門殿、正殿、御碑亭、寢宮等。
東側有天后宮,宮前為齋廳,后為道院,西側為雷神殿,殿后為池,池上筑平臺,過橋為高軒,軒西為道士棲止之所,后又有戲臺、水仙閣及敞廳、耳房等,是江南稀有的宮殿式建筑?,F在保存有山門殿、正殿、石坊、石獅、御碑亭等,并于1992年起開始進行全面的整修。在海神廟門前石筑廣場上河承石梁,兩側有漢白玉石獅一對,旗桿二方,西側有漢白玉石坊(俗稱牌坊)兩座,高8.7米,下設四柱,上按三樓,東側坊上額曰“保厘東?!?,“作鎮(zhèn)南邦”;西側石坊上額曰“雨陽時若”,“仁智長寧”。額枋及柱子均浮雕海潮紋和云紋。石獅、石坊通體雕工精細,造型優(yōu)美,人稱“江南獨步”,諸建筑形成整體群,居城一隅,宏麗壯觀,氣魄非凡。據地方志記載,宋元以后海寧潮情加重。清雍正年間,海寧潮災猖獗,塘岸屢遭沖毀,良田、民宅毀壞無數。雍正多次派遣朝內重臣和地方總督、巡撫等趕赴海寧督辦塘工,搶修固塘。這位皇帝在朝13年,共修筑海寧塘工18次,計各類塘工54080丈,用銀34萬余兩,并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浙西海塘的歲修制度。雍正敕令建造海神廟共耗銀10萬兩,當時正是承繼康熙之后,國運、國力都還是強盛的時期。
Hash:540dabbafe3042dce84cfe000b2e5246edc37e4d
聲明:此文由 告也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