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 閱讀
哈瓦那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我曾經(jīng)讀過一本關(guān)于哈瓦那的旅游小冊子,旅人眼中的哈瓦那是寧靜的、悠閑的,既帶有一些與世隔絕的樸素色彩,又帶有一絲理想主義的浪漫情調(diào)。而那些滄桑的老建筑、迷人的老爺車,以及鮮艷的革命壁畫、巨幅的領袖肖像,卻分明在講述著另一個哈瓦那,它們似乎都在告訴你,哈瓦那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是的,哈瓦那的確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黑幫、革命、賭場、夜總會、美酒、雪茄、娛樂明星、政商名流……那里曾經(jīng)是冒險家的樂園,是黑手黨的天堂,是一個由黑道頭目、演藝圈人物與貪腐政客共同營造出的火熱蒸騰的世界。美國作家托馬斯·英格利希的歷史紀實作品《狂歡至死》,所講述的即是另一個哈瓦那的故事。
如果想要了解今日的古巴社會,了解卡斯特羅的革命成功的過程,了解當下古巴與美國的關(guān)系,首先需要了解半個世紀前發(fā)生在哈瓦那的故事,那么,托馬斯·英格利希的《狂歡至死》就是不能不讀的參考資料。與我們常見的歷史敘事有所不同,《狂歡至死》雖然同樣是資料詳實且考證嚴謹?shù)臍v史著作,卻更像是一部故事情節(jié)精彩曲折、敘事手法引人入勝的黑幫小說,作者不僅詳細敘述了黑手黨教父蘭斯基與彼時的古巴總統(tǒng)巴蒂斯塔之間如何沆瀣一氣,進行骯臟交易,侵吞古巴的各種國有資源并加以牟利,描繪出一幅哈瓦那放縱糜爛的末世狂歡圖像,同時也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卡斯特羅、格瓦拉等傳奇人物的形象,而發(fā)生在巴蒂斯塔政府連手黑手黨與革命黨之間的生死對決,更是讓人沉迷其中、難以釋卷。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哈瓦那的生活一直在兩條平行的軌道上運行,一條屬于卡斯特羅與革命,另一條屬于哈瓦那的黑手黨。前者是窮苦大眾和無產(chǎn)階級的代言人,是人心向背的象征,代表著全心的奉獻和無比的膽識,正是他們將反抗軍與農(nóng)民交匯合流,最終敲響了哈瓦那黑手黨的喪鐘。后者則是一場貪腐程度令人咋舌的政治操作,由欺世盜名的政府坐莊牽線,讓黑手黨及其財務運作與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以肆無忌憚的賭博,華麗夸張的表演,熱情如火的音樂,明目張膽的性愛,造就了那個年代全世界最時髦的畸形繁榮。彼時情境正如作者所形容的那樣:“那段時期對某些人而言是樂趣橫生,對另外一些人是財源滾滾,然而對于革命黨人與后來的卡斯特羅政府,卻象征著資本家最窮兇極惡的剝削?!?/p>
托馬斯·英格利希并不諱言,巴蒂斯塔統(tǒng)治下的哈瓦那使中產(chǎn)階級受惠良多,黑手黨為爵士樂的發(fā)展也確有推波助瀾之功,然而,隱藏在這個浮華世界背后的,卻是少數(shù)人利益均沾的特權(quán)和多數(shù)人衣不遮體的貧窮。政治暴力與貪污腐化猶如古巴政治體制的附骨之疽,雖然能夠造就一時的社會繁榮,卻無法惠及為數(shù)眾多的貧民大眾,以至階級沖突愈演愈烈,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當黑社會的力量打入一個主權(quán)國家,主宰它的金融體系,控制它的權(quán)力運作;當驕奢淫靡、用錢開路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法律正義退場,邪惡勢力登臺,以普遍的道德淪喪所換得的,只能是紙醉金迷,狂歡至死——如同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魚爛河決。試問,巴蒂斯塔統(tǒng)治下的古巴又怎能例外呢?
托馬斯·英格利希筆下的哈瓦那猶如一朵“惡之花”,旖旎而妖嬈,綺麗而糜爛,既遭人詬病,又令人迷戀。而作者本人在敘述彼時哈瓦那錢潮滾滾、名人如云的情景時,也同樣顯得興味盎然、津津樂道。的確,哈瓦那黑手黨的故事既是真實的歷史,也早已成為古巴與美國的民間傳奇,似乎應了中國古人說的那句話:“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但不管后人如何看待那段往事,時至今日,哈瓦那黑手黨的影響卻依然歷歷可見,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職業(yè)賭客都已離場,但是老虎機運轉(zhuǎn)的聲音、曼波與恰恰的醉人旋律依舊余音繚繞,有人欣賞,也有人批評,就看你是站在賭桌的哪一邊?!?/p>
《狂歡至死》(美)托馬斯·英格利希著,閻紀宇譯,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定價:45、8元。
Hash:13f024822601decbdea305f83212f37fb59753f4
聲明:此文由 讀書這么好的事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