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二日游路線從安豐古街開始
近日,省農業(yè)農村廳公布了100條江蘇省休閑旅游農業(yè)精品線路名單,東臺市 四季鄉(xiāng)村古街文化沿海濕地康養(yǎng)二日游線路、7個景點榜上有名。
東臺市四季鄉(xiāng)村古街文化沿海濕地康養(yǎng)二日游線路圖
安豐古街(距離市區(qū)17公里)→ 東臺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距離24公里)→ 條子泥沿海灘涂濕地(距離22公里)→ 黃海森林公園(距離23公里)→ 弶港鎮(zhèn)巴斗村(距離7公里)→ 五烈鎮(zhèn)甘港村(距離70公里)→ 西溪古鎮(zhèn)(距離11公里)
安豐古時為鹽都,到處都是與鹽有關的印記。一條條曲徑通幽的小巷,都鐫刻著鹽文化的歷史。七里長的麻石板路和綿延百里的范公堤,見證了安豐人勤行善事、以善立人的風貌。
1
安豐古鎮(zhèn),地處黃海之濱,盛產優(yōu)質食鹽,早在唐開元年間,這里就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鹽場之一, 古稱“東淘”。
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來到此地擔任鹽倉監(jiān)一職,負責淮鹽的生產和轉銷。上任之初,恰逢海潮倒灌,幾乎所有的鹽灶都被洪水沖毀,心憂百姓之苦的范仲淹悲憤不已,于是向朝廷提出了修堤捍海的方案。他的建議得到朝廷的采納,然而工程開始不久,困難就接踵而至。
這時范仲淹想到一個好方法,往海里撒糠,海潮退去時糠留在沙灘上形成糠線,人們沿著糠線打樁,海堤漸漸成型。 五年后,一條綿延數百里的捍海長堤,橫亙在黃海灘頭,鎖住了洶涌的海水,鹽場和農田從此有了保障。
范仲淹把鹽場改名叫“安豐”,鹽業(yè)生產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安豐也如范公所愿,漸漸成為一處民安物豐的樂土。他當年的善舉造就了這座蘇北小鎮(zhèn)的繁榮與富庶,后世的人們感念他的功德,把這座捍海堰稱作“范公堤”。在此后的歲月里,隨著海水的不斷沖刷,堤東逐漸被淤泥堆積成陸地, 成為一片沃野良田,造福著一代代古鎮(zhèn)人家。
2
千年歷史的七里古街,留下了無數商旅的印記,也見證了安豐的千年輝煌。問起當年是誰為它鋪上了麻石,進行了精心的修繕,安豐人都會說起一個名字——王嘉令。然而更令安豐人為之驕傲的人,則是他的先祖,明代大哲學家——王艮。
王艮生于明憲宗成化十九年,祖輩都是鹽民。鹽民生活的艱辛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讓這位年輕人有了向命運發(fā)起抗爭的強烈渴望。立下效法先賢之志的王艮回到安豐后,開始發(fā)奮讀書。38歲時,拜入心學大家王陽明門下學習,最終創(chuàng)立了“泰州學派”,得以名揚天下。當時,許多朝廷大員舉薦他入朝做官,但這位鹽民出身的儒學大家最終選擇回到家鄉(xiāng),開辦了東淘精舍書院。
東淘精舍以“百姓日用即道,滿街都是圣人”為辦學宗旨,專門為貧困百姓講學,不僅不收學費,還管弟子們的食宿。 王艮期望以此能夠打破當時社會固有的貧富貴賤之分,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3
古街巷口有一處回廊,是清朝時安豐鄉(xiāng)賢為鹽工歇腳休息、遮風避雨所捐建的,現在,安豐人為了弘揚古鎮(zhèn)文化,又在上面書寫了幾副新的對聯,這副“百歲人瑞執(zhí)帚掃街和閭阛”,講的就是一位剛剛逝去的百歲老人丁友珍的故事。
80多年前,丁友珍嫁到安豐時,她的婆婆就要求她和自己一起,每天去沿河的街道掃地。從桃李年華到期頤之年,80年的歲月里,丁友珍不知道掃壞了多少個掃帚,掃走了多少塵土, 這位被鄰里們稱作“天使奶奶”的老人,把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了整整一輩子。
安豐質樸的民風,厚重的文化,在古鎮(zhèn)上合奏出獨有的樂章。從“鹽丁苦,終日熬波煎淋鹵”的古代鹽場,到現在的經濟強鎮(zhèn)。 安豐用“以善立人”的文化寫就了歷史的輝煌,同時也向世人昭示這個古鎮(zhèn)的未來和希望。
行動
宣傳
Hash:2c0db8aba85c9082593fb43a74487ca8489027cf
聲明:此文由 魅力安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