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卡若遺址旅游指南,出發(fā)之前先來看看吧

15:23

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卡若區(qū)卡若區(qū)城東南約12公里的卡若村,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它的面積大約是10000平方米,年代從現在起一直延續(xù)到4000~5000年前,并被命名為卡洛文化。

卡若遺址發(fā)現于1977年,1978、1979、2002年分別進行了三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達3040平方米,是世界考古界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1996年,卡洛遺址被列為國家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遺址中發(fā)掘出的房屋遺跡二十余處,還有大量的石制生產工具和糧食、獸骨等,對于研究西藏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值得一游,但交通不便。

卡若遺址的住宅建筑。根據初步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首先是木結構草泥墻建筑。用草泥漿混合建造墻體,可提高墻體的強度,使其不產生裂縫。房屋表面先用土塊墊平,再搗碎或烘烤,使之堅固耐用,房屋中央有石制的爐子。房屋內部及周圍均較均勻地布滿柱孔。二是半地穴式卵石墻結構,居住面整齊、堅硬。

墻以石墻靠穴而筑,黃泥抹縫,多為方形,從村莊布局來看,那時人們居住的區(qū)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則。房子的殘骸像是打破了疊壓關系,較為復雜,可分為3個時期的殘骸,至少延續(xù)了500年。

原有的村莊布局除了房屋,還發(fā)現有石路、石墻、窯洞等建筑,說明居民正在努力改善居住條件。

卡若遺址也發(fā)現了大量粟粒和谷灰,這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已經有了原始的種植。也已知道要選擇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的粟類進行栽培。考古工作者發(fā)現,粟這一糧食作物在我國已經種植了7000多年。此處出土的粟粒谷灰與西安半坡遺址窖穴粟粒谷灰形態(tài)基本一致。似乎卡若遺址的先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把農業(yè)作為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狩獵和采集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

Hash:caa333190077493d5470c0e6e8692f682e759b3e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