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身邊的風景名勝,你再不去看就。。。。。。

我們大海城身邊的美麗風景,你都去過嗎??

1、厝石山公園

石山公園坐落在遼寧海城市,又稱海城公園,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三十二年,海城知縣管風和為了活躍海城人民的文化生活,集資6000兩白銀修建。雖說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公園顯得小了些,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海拔只有49.9米的厝石山上,倒真的是有仙有龍,充滿靈氣。

2、牛莊觀音

觀音寺位于海城西20公里牛莊鎮(zhèn)境內,于九五年奠基,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四日開光,各地居士集觀音寺達萬余人。寺院占地面積17660平方米。建筑面積6495平方米,整個寺院包括主廟區(qū),四層大殿,即山門、天王殿、觀音殿、藏殿、東西僧僚各八間。外院包括齋堂、居士僚僧僚等十間。觀音殿前漢白玉雕刻二龍戲珠,正門前有高3米的石獅一對,雄偉莊嚴,香爐寶鼎屹立在寺院中。每逢觀音浴會時,各地居士云集觀音寺敬香禮佛、香煙鼎沸。年平均來此的香客達2萬人次。

3、小孤山古人類洞穴遺址

該遺址位于海城市孤山鎮(zhèn)孤山村,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8萬--1.7萬年。遺址保留了青銅時代、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地層,曾出土的一批制作精美的骨器,如魚叉、骨錐、骨針、裝飾品等都屬國內罕見?,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的發(fā)現,填補了鞍山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小孤山遺址,地處遼東半島的中部,在距海城東南45公里,孤山滿族鎮(zhèn)、小孤山村東南約一華里處的海城河右岸。在青云山南麓的陡峭奇峰崖下,有一天然洞穴,當地人稱之為“仙人洞”。

4、魁星樓

魁星樓位于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園內,原為“臨溟八景”之一,始建于1778年(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于1923年(民國十二年),毀于文革之初,重建于1999年。老魁星樓為二層六角,后改為八角三層。青轉碧瓦,非檐斗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

一為“走投無路”,二為“跟腚扒倒”,三為“幫虎吃食”,四為“東張西望”,五為“坐地分贓”。翹起的檐頭上掛驚鳥鈴。風過,叮咚作響,別具豐韻。樓內為木質的“魁星”神像。綠臉金睛,舉手翹足,形態(tài)可怕。身上刻有八字:克己復禮,正新修身。一手提斗,另一手執(zhí)筆,似在點狀元。

5、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位于遼寧省海城市東南34公里析木鎮(zhèn)前姑嫂石村。析木城石棚原有兩座,一座建于山上俗稱姑石,一座建于山下俗稱嫂石,故稱姑嫂石。

嫂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被炸毀現已無存,姑石在山崗半坳,高約50余米的臺地上。石棚呈長方形,是由六塊花崗巖石板組成,其中四塊大石板為支架,一塊為石蓋,一塊鋪地石。整體高2.8米,蓋石南北長6米,東西寬5.1米。石棚的六塊石板,均經過精細加工。在巨石蓋、東西兩壁都有加工痕跡的凹槽,特別是在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較為規(guī)整的兩排小圓窩,系人為加工而成。石板下出土有夾砂紅褐繩紋陶片和灰陶片、細泥紅陶片及石器。析木城石棚是青銅時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蓋式石棚,石棚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風格樸潔典雅,建筑藝術精湛。

6、惜字亭

位于遼寧省海城市海州街道南關街厝石山公園內、厝石山南麓,為清代建筑,類似于塔狀,高約8.5米,為六面空心翹檐磚塔,葫蘆形塔剎,塔基部分位于地下,每面邊長約3米,塔身上端為瑞獸云紋磚雕,塔一、二級之間有仿木磚砌圓柱。塔頂外有一磚砌護欄,惜字亭又名“焚紙爐”、“喜佛塔”,是當時地方官員和文人銷毀公文和墨寶的地方。

7、關帝廟

位于海城市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經來海的山西商人捐資修繕,作為山西會館。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有抱廈,有轉角、補間雙生昂五鋪作斗拱,昂嘴雕云紋。青石鼓形柱礎,柱和橫額之間嵌木雕龍鳳去板,施彩繪。后門有小卷棚,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柱額之間嵌木雕花卉板。后門兩旁各開六角菱形小窗一個。正脊磚雕游龍,脊中間插“穿天戟”三根,脊的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整個建筑造型宏偉別致。前殿兩旁修建東西配房各五間,均為硬山式。后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前有回廊,梁枋之間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繪。山門為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中間開門。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門上懸掛“關帝廟”牌匾。門外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山門兩旁建鐘、鼓二樓,均為歇山頂、磚木結構。有柱頭和補間三鋪作斗拱,施彩繪。東樓懸鐘,西樓置鼓。

8、白云山

海城白云山位于海城市孤山鎮(zhèn)東,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qū)、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9、海城三塔

海城三塔是指坐落在遼寧省海城市境內的三座遼金時期的古塔,分別叫做“金塔”、“銀塔”和“鐵塔”,它們是海城市乃至鞍山地區(qū)目前尚存最早、最多的古塔。

海城金塔位于海城市析木鎮(zhèn)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塔北原有塔寺,名為“金塔大禪寶林寺”,又稱金塔寺,這卒寺院原來規(guī)模較大,始建于遼代,明代重修。根據金塔的整體形制,技藝手法及塔座人像的契丹裝束等特征,該塔被認定為遼代建筑。1963年9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遼寧省文化廳撥??顚鹚M行了維修,使這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海城銀塔位于海城市東南25.5公里接文鄉(xiāng)西塔子 溝村北山上,建于金代,1953年進行修補。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城鐵塔位于海城市東南20公里析木鎮(zhèn)西北角,建于金代,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0、牛莊太平橋

牛莊太平橋位于海城西20公里的牛莊鎮(zhèn)內,也稱北關石橋,橋墩和橋面完全采用花崗巖筑成,望板為青石,建于清朝道光己酉年菊月(道光29年9月)公元1849年,2007年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橋位于海城市西20公里的牛莊鎮(zhèn)內。牛莊是個古鎮(zhèn),早在明代萬歷年間設驛站,清代又重新修筑城池。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修建城墻。牛莊古城設有三個城門,東門叫德勝門,西門叫外攘門,北門叫福勝門。古城外修有護城河,太平橋就是在東城門外護城河上所建。

據史料記載,太平橋建于明末清初,道光己酉年(1849年)重修。在橋南側中間的石欄板上刻有“太平橋”三個字,并有“道光己酉年菊月谷旦”的落款。太平橋全長約50米,寬約4.5米,高約5米,15孔。橋為東西走向,用花崗巖石砌筑而成。橋面兩側修有望柱和欄板,望柱柱頭上雕有獅子、猴子、石榴、桃、八寶等。橋墩迎水的一面修有三角形分水石。牛莊古城墻已于清代末期傾倒,細心的人仍能找到城墻基的遺跡。太平橋至今保存完好。1858年,中英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將牛莊開辟為港口,后因內河道淤塞無法行船而廢棄。

海城的美麗風景在等著你,你還不去看可就太遺憾了!

Hash:8313ac654f3659f0201b2779f896b7a11b402860

聲明:此文由 海城交通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