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沿著獵人的足跡,尋找永遠的鄂倫春

高高的興安嶺,

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呀一匹烈馬一呀一桿槍,

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盡……

猶記得初次哼唱這首《鄂倫春小調(diào)》,還是上小學的時候。在歡快的歌聲中,我似乎聽到了從興安嶺的大森林中傳來的馬蹄聲,看見一位獵人騎著馬在山林間穿梭馳騁的情景。

2015年的最后幾天,我和我的朋友雙喜、小林、彈指間、鳶尾相約在北京會合,然后搭乘每天一班的北京至加格達奇航班,前往鄂倫春拍攝冰雪伊薩仁。

加格達奇大興安嶺的首府,從加格達奇機場到鄂倫春全程高速,半個小時就到了阿里河——這個小鎮(zhèn)是鄂倫春旗政府的所在地。

鄂倫春人曾被稱為“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是一群被稱之為“森林之神”的人,在禁獵前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黑龍江北部大、小興安嶺地區(qū)的大森林里。

這里是中國的正北方,它被一望無際的寒溫帶樺樹和針葉樹森林所覆蓋。漫長的冬季,冰雪連天,氣溫常常浮動在零下20到零下50度之間,呵氣成冰一點也不夸張,走在室外,眉毛睫毛一會兒功夫就會結(jié)滿一層冰霜。

連綿的興安嶺在天地間延伸,顯得舒緩平坦。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讓生于山嶺者逐獸而獵,生于澤野者逐水草而居。上世紀五十年代,鄂倫春人陸續(xù)走出山林,到九十年代全面禁止狩獵,幾十年過去了,那些見證過山林生活的鄂倫春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我們此行還找得著鄂倫春族人居住的原始村落嗎?還找得著背著土槍帶著獵狗馭馬而行的老獵人嗎?

~北方的冬季天黑的太早了,下午三點多太陽便已開始往山下落。我們在阿里河鎮(zhèn)放下行李,吃罷午飯后,立即出門,徑直前往嘎仙洞。嘎仙,鄂倫春語“獵民之仙”的意思。來到鄂倫春,嘎仙洞是必去的地方之一。

~ 鄂倫春旅游局章科長開著小車拉著我們一行人,沿著林間冰雪小路往西北方向行駛了十幾分鐘,一座高百米的花崗巖大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山的半腰峭壁,有一個碩大的山洞,這就是史書上稱之為“鮮卑舊墟石室”、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景點嘎仙洞。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山洞,這里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fā)源地。在嘎仙洞中西側(cè)巖壁上有用漢字隸書鐫刻的碑文,據(jù)考證是北魏第三個皇帝拓跋燾于公元443年派中書侍郎李敞來這里祭祀祖先時刻下的祝文——古鮮卑人從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出發(fā),先是走到了山西大同,后來跨過黃河走到了洛陽,直至建立起強大的北魏政權(quán)。

~歷史如過眼煙云,如今這里已是鄂倫春族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是我國唯一還被允許進山狩獵的少數(shù)民族。據(jù)說獵人的槍支全部存放在當?shù)嘏沙鏊?,每年只能發(fā)放一次。

~在冰雪伊薩仁開幕式上,我見到了傳說中的鄂倫春“撮羅子”——用松木支撐一個骨架,外面蓋一些皮就可以了,夏天蓋樺樹皮,冬天則蓋上獸皮。以前的鄂倫春人就是住在這種屋子里過著居無定所的狩獵生活。

~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我們就從鄂倫春自治旗政府所在的阿里河鎮(zhèn)出發(fā),順著大興安嶺西南麓的諾敏河一路前行。章科長說在一百多公里外一個叫希日特奇村的地方興許還能找得到老獵人。

~在去往希日特奇村的路上,我們遇到了一位帶著獵狗放羊的鄂倫春人。

~大興安嶺禁獵封山之后,從山林里走出來定居的鄂倫春人也將生計從狩獵轉(zhuǎn)向農(nóng)耕和放牧,種植起大豆玉米,養(yǎng)起了牛羊。

~ 希日特奇村遙遠得像走不到盡頭的茫茫大海,等所有的水泥路都走完了,希日特奇村才算到了。

~在我的想像中,希日特奇村應該在偏僻的深山老林,其實不然,我們要尋找的獵人阿布就住在“山下”這片與樺木叢生的山嶺相依的村莊里。

~ 北方的冬季漫長,農(nóng)閑的阿布出去串門了。阿布的女兒在家為我們準備好了別具風味的午餐——煮野豬肉狍子肉,我們學著鄂倫春人的習俗直接拿在手上蘸著鹽水吃。

~六十多歲的阿布穿著一身袍衣皮帽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馬兒回來了,他的兩只獵狗在前面撒著歡奔跑著。

~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經(jīng)從根本上改變了鄂倫春人的習俗,上了年紀的老鄂倫春懷念山上的歲月。阿布說,他懷念以前騎著馬在山里打獵的日子,如今槍收了,不能騎馬打獵了,可一到農(nóng)閑,就想上山溜達……

~也許正是得利于地理位置偏僻,希日特奇村還依然保留著鄂倫春族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盡管已經(jīng)遠離了山林的生活,鄂倫春人家依然偏愛樺皮盒子,用它來放食鹽,放白糖,放嫁妝。由于做工細密,它甚至被用來盛鹿奶等液體。隨著歲月的流逝,樺皮盒子的顏色已經(jīng)由開始的白色逐漸變成褐色,里面盛滿了光陰的故事。

~樺樹在大興安嶺中是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它外表潔凈,在秋天之前,皮質(zhì)柔軟。在鄂倫春,幾乎人人都會剝樺樹皮。拿一把尖刀豎直劃下,輕輕一掰,樺樹皮就剝開了。

~阿吉倫在山上生活過,她會做樺樹皮制品,會熟皮子,會說鄂倫春話,還會唱過去的歌曲。阿吉倫說,熟皮子是做樺樹皮盒子最關(guān)鍵的一步。從山上剝回來樺樹皮后,還得將樺皮壓平,然后再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

~68歲的阿吉倫老人是這個村里公認的手工制作樺樹皮制品技術(shù)最好的,甚至在整個鄂倫春旗內(nèi)也廣為人知。她也是這門技藝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與市面上那些流水線生產(chǎn)出來的樺皮盒子不同,阿吉倫依然堅持著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一針一線地來制作樺皮盒子,用的工具依然還是森林里的東西,用狍筋、犴筋做線,用磨過的獸骨做針,用柳木來箍。

~ 鄂倫春人下山定居以前,“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這些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散發(fā)著森林氣息的樺樹皮制品,是舊時鄂倫春人游獵不定的生活方式的最好的見證。

~ 隨著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樺樹皮制品不僅沒有消失,如今已經(jīng)成為具有濃郁的狩獵民族風情的樺樹皮工藝品。

~走進鄂倫春人家,除了觸眼可見的樺樹皮制品,還有狍子皮,這是他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兩大物件。鄂倫春婦女的絕活,就是給獵手制做“密塔哈”(狍頭帽子)。

~ 制作狍皮大衣之前,先要“熟皮子”,把狍皮變軟。熟皮子做了幾十年,延楚花做起來卻依然不敢疏忽大意。她拿出一把鐮刀頭形狀的刀具,用兩只腳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后雙手握著刀具在狍皮上來回刮,再用鋸齒一樣的工具反復揉搓。這種祖?zhèn)鞯姆椒梢詫⑨笃ぷ兊酶尤犴g。

~延楚花是狍皮制作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她制作的狍皮服飾被許多展覽館收藏,參加過多次巡回展覽。

~狍子又稱矮鹿、野羊,是東北林區(qū)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狍子肉是他們的主要食品,它的皮和筋被編織在一起做成服飾。狍子的毛色和厚度會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鄂倫春人就使用一年四季獵獲的狍子制作服裝。他們用夏天獵獲的狍子做成夏天穿的紅毛皮襖,用秋季獵獲的狍子做成秋天穿的青毛皮襖,用冬季獵獲的狍子做成冬天穿的大毛皮襖。

~延楚花用鄂倫春語為我們清唱了一曲《鄂倫春小調(diào)》。她說,現(xiàn)在會說鄂倫春語的人越來越少了……

~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無可挽回地逝去,但我仍在那里尋找到些景色、回憶和傳奇。

Hash:bba105823bec622f1b557579e6b1d658aff85a41

聲明:此文由 泡魚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