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總督景點 重慶總督府

導讀:重慶總督景點 重慶總督府 1. 重慶總督府 2. 湖北總督府 3. 四川總督府衙門 4. 重慶 都督 5. 明代重慶府 6. 重慶府衙門 7. 清代重慶府 8. 重慶都督是誰 9. 重慶府知府 10. 四川督軍府 11. 省政府督軍府

1. 重慶總督府

安徽省

楚州

歷史上的楚州

東魏置 武定七年(549年)改北徐州置。治所在燕縣(今安徽省鳳陽縣)。轄境相當今安徽蚌埠市和滁州市一帶。

北齊改西楚州。

基本信息

中文名楚州別名西楚州地理位置安徽蚌埠市和滁州市一帶

基本介紹

南朝梁置太清四年(550年)置。西魏大統(tǒng)末改巴州,北周初復改楚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市)。轄境相當今重慶江北以南、江津以東、涪陵以西地區(qū)。隋開皇初改渝州。

南宋楚州是宋朝淮東重鎮(zhèn),宋淮東安撫制置使亦駐在楚州。楊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紅襖軍著名首領楊安兒之妹。李全占據(jù)青州后,以楊妙真統(tǒng)兵駐楚州,她不僅善騎射,有武藝,而且多計謀,能統(tǒng)兵。

2. 湖北總督府

湖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或兩湖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因湖南、湖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乾隆十四年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例授兵部尚書。

清朝時期,有許多名人都做過湖廣總督,如林則徐、官文、張之洞、李鴻章、趙爾巽等人。其中,張之洞前后擔任湖廣總督13年,干了許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實事,還被稱為“武漢之父”。

3. 四川總督府衙門

成都市中心地標地面標示

(1)地面中心

“東經(jīng)10404,北緯3040”鑼鍋巷,一個直徑2.5米的青銅盤。

這里是成都平面系統(tǒng)坐標原點。

(2)城市中心

天府廣場是成都市政治、經(jīng)濟中心。天府廣場以前是老皇城,總督府所在地,新中國成立是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所在地。

4. 重慶 都督

三國時期所謂的荊州城并不存在,習慣上把江陵稱為荊州,亦是東晉時期的事。

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89年),殷仲堪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鎮(zhèn)江陵。

也就是從這時才開始了江陵作為荊州首府的歷史。

從時間上推移,這時已距三國爭霸荊州有一百八十余年之久了。

既然三國時期的荊州城不復存在,那么,這時的荊州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這是一個歷史地理常識問題。

首先要從地名概念上搞清楚,其次要把歷史沿革和變遷搞清楚。

在地名概念上,很多人混淆不清,把行政區(qū)劃等同一個具體的城鎮(zhèn);反之,又會把一個具體的城鎮(zhèn)等同一個行政區(qū)劃,以至于犯一些賞識性的錯誤。

如在諸葛亮躬耕地的問題上,有人就簡單依據(jù)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之說,硬要否定“隆中說”。

豈不知,三國時并無所謂的南陽城,今日之南陽,那時叫宛城,南陽只是一個郡名,就象河南是一個省名一樣。

把地名概念和歷史沿革搞清楚了,荊州在何處的問題亦就迎刃而解了。

東漢時,中國劃為十四個州,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復禹貢九州,把天下又重劃為九州。

荊州作為富庶之鄉(xiāng)及戰(zhàn)略要地,始終都是州的規(guī)格。

荊州當時管轄南陽、襄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八郡。

其間區(qū)劃稍有變動,但大體上管轄著今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湖南全部等地區(qū)。

荊州的首府自劉表任荊州牧始,便設在襄陽。

因此,當時的襄陽便成為荊州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中心。

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地盤被魏、蜀、吳瓜分,曹操占有襄陽以北地區(qū),孫權占有江夏及南郡大部,劉備占有長江以南地區(qū)。

江? ?是南郡的治所,曹仁兵敗后棄江陵北上,江陵為周瑜占領,孫權便委周瑜為南郡太守。

同時,孫權作為孫劉聯(lián)合抗曹取勝的回報,表劉備為荊州牧,駐守江油口,后改名為公安。

吳兵駐守江陵直到建安十九年,計有五年之久。

如果人們硬要把江陵等同于荊州,歷史上所謂的劉備借荊州,關羽鎮(zhèn)荊州,那不更是滑稽之談了嗎!因為當時江陵并不在劉備控制之下,何談借與鎮(zhèn)呢? 很顯然,當時之荊州,只是一個行政區(qū)劃,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地點(城市)。

人們誤把江陵作荊州,只能說是犯了時空觀混亂的錯誤。

盡管東晉以后江陵并稱荊州,但那畢竟是百年之后的事了。

益州---四川東部、重慶、云南、貴州、陜西南部、漢中 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市江北 巴郡在現(xiàn)重慶市 應該是巴郡吧

5. 明代重慶府

明朝初洪武年間,明朝政府為了發(fā)展生產開荒懇田,將人口強制性的從相對稠密的山西等地區(qū)遷往山東等省,山東聊城“御史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據(jù)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始祖居敬、攜弟居儉、居仁從山西洪洞縣遷至聊城。居儉、居仁在東阿、平陰一帶安家落戶。聊城一世祖居敬攜家卷在距聊城舊州洼東五、六公里地的沙灘上定居下來。在官府的資助下,買了農具牲畜,購置、砍伐木料,用于土打墻,蓋起幾間草房,用鹿柴栽成圍墻,在房前屋后,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安家落戶。沿襲山西家鄉(xiāng)的莊名,叫傅老莊(現(xiàn)許營鄉(xiāng)),延續(xù)至今。

傅公“光宅”系八世祖傅公學易之子,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二十日,字“伯俊”號金沙,山東聊城人,現(xiàn)聊城市東昌府區(qū)閆寺辦事處傅家胡同人,簡稱傅胡同。萬歷年代賜“進士第”文林郎,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初任靈??h令,后任吳縣縣令,重慶府知府,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按行兩關浙江、陜西后,南京兵部郎中,工部郎中、平定播酋作亂后,升任按察副使,改督學政,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傅公光宅逝世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五月十九日,葬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閆寺辦事處傅家胡同東頭。墓地占地約一百五十畝,墓林茂密,帝令建及巨型墓碑和石人、石馬、石羊、石獅、石龜、石獸,井井有條一字排開瑩道兩旁,莊嚴肅穆、云霧繚繞氣勢狀闊。

聊城西北傅胡同是傅公光宅的墓地,傅光宅的次子爾申公的后裔在此諸多延續(xù),聊城許營傅家老莊有石譜、布譜存查。傅胡同村是傅家老莊的分系。祖先傅公居敬及傅公光宅的后裔有些分布在山西太原、北京、河北、河南、濟南、德州、惠民、東營、臨沂、重慶等地均有后裔繁衍,譜書有。

6. 重慶府衙門

重慶的老建筑很多已拆除了,但很多還印記在人們的心中,一是北周武成三年建的巴縣衙門,位于渝中區(qū)解放東路;

二是1900修建的法國仁愛堂,位于山城巷八十號;

三是十九世紀末建的英國鹽務局,位于南岸馬鞍山鹽店灣54號;

四是一九二一年建的萬國醫(yī)院,位于南岸馬鞍山……

7. 清代重慶府

重慶主城由九大區(qū)組成,分別為:渝中區(qū)、沙坪壩區(qū)、江北區(qū)、南岸區(qū)、九龍坡區(qū)、大渡口區(qū)、渝北區(qū)、巴南區(qū)、北碚區(qū)

1.渝中區(qū):渝中,顧名思義,是渝州之中心。重慶簡稱”渝“,渝中區(qū)位于重慶主城區(qū)之中部而得名。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后,為重慶市第一區(qū)。1955年改稱市中區(qū),1995年3月在重慶市區(qū)劃調整中更名為渝中區(qū)。

2. 江北區(qū):“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柑橘宮,今北府城是也?!币欢葹榘涂ぶ嗡诘?。明代重慶府巴縣設立江北? ??,正式改名為江北城。 江北城以前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江北鎮(zhèn)改由重慶府直轄,重慶府同知衙門遷移至江北城弋陽觀下,從此建置江北廳。民國時期,江北廳改為江北縣,沿襲晚清舊制,江北城設有:上石梁、寶蓋、弋陽、金沙四廂,1921年劃入重慶市。

3. 南岸區(qū):長江之南岸。以位于長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慶市第五區(qū)更名為南岸區(qū)。頭條萊垍

4. 渝北區(qū):渝北以位于重慶城區(qū)北部得名。1994年12月1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是在撤銷原江北縣建制基礎上才設立的新區(qū)。 5.九龍坡區(qū):1955年由重慶第四區(qū)更名為九龍坡區(qū)。垍頭條萊

6. 沙坪壩區(qū):相傳遠古時期,嘉陵江波浪濤濤,泥石流沙積淀成壩。歌樂山恰似一把寶刀,攔腰砍下它成兩半,西邊成良灘壩,東邊成沙坪壩。因中國習俗,先東而后西,故統(tǒng)稱沙坪壩。頭條萊垍

7. 巴南區(qū):原巴縣長江以南部分。1995年,重慶市調整原巴縣長江以南鄉(xiāng)鎮(zhèn)及九龍坡區(qū)部分街鎮(zhèn)共同組成新的巴南區(qū),以其主要轄地為原巴縣長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8. 大渡口區(qū):大渡口原名北渡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巴縣長江北岸馬桑溪設義渡。1965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服務重鋼,設立大渡口區(qū)。

9. 北碚區(qū):北碚有嘉陵江,中間有塊石頭名“碚”。北碚地處重慶北部,所以取其北字,加以碚,名為北碚。條萊垍頭

8. 重慶都督是誰

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zhàn)國中期)的巴國將軍。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fā)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豈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庇谑亲载?,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秦良玉,明朝末年戰(zhàn)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tǒng)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zhèn)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鄒容(1885~1905),  漢族,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華夏志士,華夏先烈,民主革命烈士。重慶市巴南區(qū)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提出了“中華共和國”二十五政綱,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孫中山“建立民國”的設想。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經(jīng)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fā)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fā)展軌跡,這是鄒容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大貢獻?! ?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鄒容慷慨入獄。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崇祀宗烈祠   趙智鳳(1159~1249),大足寶頂石刻創(chuàng)刻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慶大足)人。生于大足縣米糧里,5歲時,在家鄉(xiāng)古佛巖落發(fā)為僧,16歲時外出云游。孝宗淳熙六年(1179 年)返鄉(xiāng)后傳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圣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fā)弘愿,普施法水。按密宗道場的格局,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寶頂山“U”形溝中一次性雕琢了上萬驅佛像。繼承? ??揚密宗柳教,清苦70余年,營造了宏大的寶頂石窟密宗金剛部道場,使寶頂山成為巴蜀密宗中心,寶頂石窟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199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盧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 ≈膼蹏鴮崢I(yè)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輪船公司(現(xiàn)民生集團的前身)的創(chuàng)辦者,  民生公司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yè)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yè)集團之一。他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并為之奮斗?! 淖詫W成材始,到創(chuàng)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 ∷员表諡榛兀瑥氖锣l(xiāng)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他一生儉樸勤奮,公而忘私,服務社會和人群。他崇尚務實和科學精神?! ∮小侗R作孚集》傳世,是重慶人乃至中國人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最有價值的心智和實踐的結晶之一。

9. 重慶府知府

1、重慶小面的起源首先要從重慶說起,因為在這個地方誕生的小面后來才被稱為重慶小面。

2、在重慶這個名字出現(xiàn)之前,這塊地域叫恭州。南宋時期,宋孝宗之子趙惇先被封為恭王,后來繼位為宋光宗皇帝,他認為恭州給他帶來了雙重喜慶,因此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3、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成吉思汗的迅速崛起,蒙古鐵騎將草原帝國的版圖迅速擴張,重慶也成了其吞并的目標。重慶的知府在重慶的西北部一個叫合川的地方筑起了一座釣魚城,以此抵抗南侵的蒙古大軍。

4、當時攻打釣魚城的蒙軍都是精銳部隊,由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御駕親征,他還制定了屠蜀滅宋的戰(zhàn)略。但是,釣魚城的將士誓死抵抗,抵擋住了蒙軍的侵略。

5、在釣魚城之戰(zhàn)時,戰(zhàn)爭環(huán)境非常艱苦,早春陰冷多雨,南宋的軍中伙夫就將面條用油辣子、蔥、醬、醋等多種作料調味,幫助將士驅除體內寒氣。由此演化而來的重慶小面越來越豐富,成為重慶街頭巷尾的一道小吃。

10. 四川督軍府

上清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該廟香火旺盛,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也因為地處嘉陵江邊,得舟楫之便,許多商人開始在此銷售石灰、柴草、家畜等生活物資,這里逐漸形成了一個交易場所,日益繁盛起來。后來,“三清廟”改名為“上清寺”,人們開始用“上清寺”這個稱謂來稱呼這一地區(qū),于是“上清寺”便逐漸成為這一帶的總稱,并沿用至今。1924年,四川督軍熊克武率部退出四川,四川境內形成各地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同年,川軍劉湘趕走了貴州軍袁祖銘,占據(jù)了上清寺地區(qū)。第二年,袁祖銘所率的部隊卷土重來,想重新占領該地,于是不可避免地與劉湘一部在這一帶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沖突,上清寺內的神像在這場混戰(zhàn)中被銷毀了大半,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從此開始了它的沒落之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警察局上清寺分駐所還曾將廟堂重新裝修作為公用,甚至解放后,郵政局又把這里當作二食堂的到來,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打倒牛鬼蛇神”運動開始瘋狂地拆毀一切古建筑,而這座寺廟也終難逃厄運。直到如今,上清寺就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了。

11. 省政府督軍府

安徽省,簡稱“皖”,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于“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jīng)濟繁榮,教育發(fā)達。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

下面就隨丸子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都做過安徽省的省會。

1.南京(1667

~1760? ??,93年)

安徽省建省后,當時仍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駐江寧城(今南京)故江南布政使司舊址,并且安徽的學子去南京參加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定鄉(xiāng)試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所以此時安徽省的省會是南京,安慶當時是安徽巡撫衙門、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的駐地,相當于副省會。

2.安慶(1760~1853年,93年)

1760年10月6日,乾隆帝下令將江蘇布政使司由蘇州遷至南京,南京正式成為江蘇省會;而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遷至安慶,安慶正式成為安徽省會。

3.合肥(1853~1862年,9年)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fā)。1853年2月24日,太平軍攻克安慶,安慶開始作為太平天國所建的安徽省的省會和國都天京西部的軍事屏障,管轄其在安徽大江南北地區(qū)領地內所建的郡、縣。1853年4月24日,清制安徽省會遷治廬州府(今合肥市)。

4.安慶(1862~1914年,52年)

1861年9月5日,太平天國浴血奮戰(zhàn)兩年的“安慶保衛(wèi)戰(zhàn)”失敗后,安慶又重新回到清廷手中。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因廬州府無重關險阻可憑,于1862年又將省會遷回安慶直到民國3年(1914年)。

5.蚌埠(1914

~1920年,6年)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任命軍閥倪嗣沖任安徽督軍等省級軍政行政長官,其官邸設于蚌埠,直至1920年9月16日離任,此時新興城市蚌埠就作為安徽省的省會駐地。

6.安慶(1920~1925年,5年)

1920年至1925年,安慶作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安徽省省政府駐地(張文生、馬聯(lián)甲、呂調元、姜登選時期)。

7.蚌埠(1925

~1927年,2年)

1925年7月17日至1927年春,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幾任省政府設在蚌埠。

8.蕪湖(1927年8月~1927年10月,2月)

1927年8月~1927年10月,蕪湖市為國民南京政府初期建立安徽省的臨時省會。

9.安慶(1927年10月~1929年,2年)

1927年10月~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政府駐在安慶。

10.蚌埠(1929

~1929年,半年)

1929年5月15日至9月19日及1929年10月21日至12月21日,出任的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方振武、石友三在蚌埠組建短命的安徽省政府。

11.安慶(1929~1938年1月12日,9年)

1929年安徽省省會重新設置在安慶,直至1938年初日軍進犯。

12.六安(1938年1月13日~1938年6月27日,5個月)

1938年初,日本侵略軍進犯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匆忙于1月13日遷駐六安縣(今六安市),致使6月12日安慶陷入日軍之手。

13.金寨(1938年6月27日~1943年1月2日)

1938年6月12日安慶陷入日軍之手,6月27日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由六安遷至立煌縣(今金寨縣金家寨,現(xiàn)已沉入梅山水庫)。

14.葉集(1943年1月3日~1943年1月5日,2天)

1943年1月2日,日軍進犯立煌縣,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于3日遷至葉集(今六安市葉集區(qū))。

15.李家圩(1943年1月5日~1943年1月19日,14天)

1943年1月5日又由葉集遷至霍邱縣李家圩,19日又遷回至立煌縣。

16.金寨(1943年1月19日~1945年11月,2年)

1943年1月19日,省會又遷回至立煌縣。直至抗戰(zhàn)勝利,立煌縣都是安徽省臨時省會駐地。

17.合肥(1945年11月~1948年8月,3年)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時任一把手的“桂系”的李品仙擔心在安慶他的根基不穩(wěn),就另覓合肥,其實早在抗戰(zhàn)時期,他已經(jīng)布置有關人員做好勝利后相關機關搬到合肥的打算。但是除了他去了合肥,其他相關的機構都不聽他的,直接搬回了當年一直作為省會的安慶。

18.安慶(1948年8月~1949年2月)

1948年8月,解放大軍逼近合肥,省政府最終南移安慶,1949年4月安慶解放。而早在1949年2月? ??省政府由安慶遷駐蕪湖,安慶作為安徽省會的使命到此結束,前后長達170余年。

19.蕪湖(1949年2月~1949年3月,1個多月)

1949年初,解放勢頭正盛,國名黨節(jié)節(jié)敗退,安徽省政府2月由安慶遷駐蕪湖。

20.屯溪(1949年3月~1949年4月,1個多月)

1949年3月下旬再遷屯溪,直至4月28日解放屯溪(今黃山市屯溪區(qū))。

21.合肥—屯溪—蕪湖—合肥(1949年4月21日~1952年8月7日)

1949年4月21日,皖北全境解放,在合肥(今合肥市)設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行署),范圍為安徽省長江以北的地區(qū)。

1949年5月7日,在徽州屯溪市(今黃山市屯溪區(qū))設立皖南行署區(qū),同年7月行署駐地遷往蕪湖市。1951年12月9日行署駐地遷往合肥市,與皖北行署合署辦公。

22.合肥(1952年8月7日~)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qū)與皖南行署區(qū)合并成立新的安徽省。8月25日,正式成立安徽省,省會駐合肥,合肥起初是一個人口不到5萬的小縣,由于處于“皖之中”,最終選擇了合肥成為省會,如今已經(jīng)成為霸都!

Hash:783c38619082c6da35a42466b0aee72332a44887

聲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